雞新城疫及其綜合防控
新城疫(ND)又稱亞洲雞瘟 ,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 。我國 1935 年在河南首先發現雞新城疫 ,當時被認為是雞瘟流行 。後來相關學者通過對病原進行分離才證實該病為新城疫 ,根據新城疫發生前後的調查 ,我國從未發現雞瘟(禽流感) ,因此可認為自 1935 年我國己有新城疫流行 ,在這之後 ,四川 、上海 、廣西均發現該病的發生 。20 世紀 50年代的廣泛流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。
新城疫病毒屬 RNA 病毒中的單股負鏈病毒目 ,副粘病毒科 ,副粘病毒亞科 ,腮腺炎病毒屬的禽副粘病毒 。新城疫病毒呈球形 ,直徑為 100 ~ 500nm ,核衣殼呈螺旋對稱 ,有囊膜 ,基因組為單分子負鏈 RNA ,大小為 15kb ,病毒表麵有纖突 ,內含血凝素神經氨酸酶(HN)和融合蛋白(F) 。
1 病情表現
新城疫以雞最易感 ,不同齡易感性有差異 ,幼雛易感性最高 ,2 年以上的雞隻不易感此病 。鴨和鵝對本病有抵抗力 ,但可以攜帶該病毒 。哺乳動物對此病毒有很強的抵抗力 ,但人可感染,表現為結膜炎或類似流感的症狀 。該病毒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,甚至蛋也可帶毒而傳播病毒 。機械性損傷和交配也可傳染疾病 ,非易感的物種可傳播該病毒 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,春 、秋發病較多 。
該病可以突然在免疫力較高的雞群發生,並迅速傳播至整個群體 。高產蛋雞群突然發生減蛋 ,產蛋率可以從 80% 以上突然降至 40% ,甚至 30% 以下 ,此時經過緊急接種新城疫 VI係苗後產蛋有所恢複 ,但蛋雞群難以提高到高峰時期的產蛋量 。患病雞群常常表現呼吸道疾病症狀 、排白色或綠色稀糞 ,產出的蛋會出現白殼蛋 、沙殼蛋 ,畸形蛋比例明顯增高 。發病 7 天後 ,死亡率明顯增高 ,抗菌素或磺胺類藥物無效 。通過病理解剖可以發現 ,內髒有多處出血性病變 、氣管粘膜有多處出血點 。
2 病因
病毒可經過消化道或呼吸道 ,也可受傷部位侵入機體 ,通過直接接觸或者間接接觸感染 ,例如空氣 、飛沫傳染 。病毒進入體內後大量繁殖 ,隨血液擴散到全身 。病毒吸附在紅細胞上 ,使紅細胞發生凝集 、膨脹 ,最後發生溶血 。病毒還會嚴重損壞心髒 、血管係統 ,最終引起心髒衰竭 ,嚴重影響血液循環 。該病會導致毛細血管發生通透性 、壞死性炎症 ,因而表現為嚴重下痢 。病毒侵染後在呼吸道上則表現為卡他性炎症和出血 ,氣管被發生炎症的粘液堵塞 ,導致呼吸困難 。發病後期 ,病毒侵入中樞神經係統 ,引起非化膿性腦炎變化和神經性症狀 。
3 剖檢變化
該病最典型的消化道病變以小腸 、盲腸和腺胃 。可見腺胃乳頭發生腫脹 、潰瘍或者出血 ,並且變硬 ,食道與腺胃交界處出現出血帶 ,當病情發展嚴重時 ,小腸粘膜和十二指腸黏膜也會發生潰瘍或者出血 ,有黃綠色纖維素膜覆蓋在上麵 ,肌胃也會發生出血現象 。直腸發生出血 ,呈現條紋狀 ,盲腸扁桃體發生腫大 、出血以及壞死 。由水腫發展到鮮紅色 ,之後逐漸褪色 ,再到脫落或者結疤 ,這是腸道出血潰瘍病灶的一般發展變化 。
4 疾病預防
目前條件下雞群一旦發生新城疫 ,基本沒有治療價值 ,對於該病以多種預防手段為主 。而且少數雞在康複後 60 ~ 100天都可能發生排毒 ,此時病情呈慢性症狀 ,保留該種患雞是造成病毒傳播的重要原因 。因此 ,對雞群進行綜合防治 ,根據雞群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 ,增加免疫應答的整齊度 ,避免免疫空白期 ,是預防感染該病的關鍵 。
在執行免疫時 ,要了解雞群的抗體水平 ,確定最佳首免日齡 ,根據發病史(發病頻率 、發病日齡 、季節等)調整免疫程序 ,同時 ,對疫苗的選擇要慎重而有效 ,根據疫苗的毒力(較弱 、弱 、中等)對不同群體進行免疫 。加強對生長環境的控製 ,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。注意飼料中添加營養物質 ,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缺乏會嚴重影響雞群的健康 ,使雞的體質下降 ,抵抗力減弱 ,進而對各種疾病的敏感度提高 ,容易感病。因此 ,注意科學合理地使用雞飼料 ,最大程度地滿足雞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 ,提高雞群對疾病的抵抗力 。強化管理 ,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那些免疫抑製因素 ,主要是一些會產生免疫抑製性的疾病 。在以往的生產實踐中已證實 ,有部分疾病會對新城疫的免疫產生影響 ,甚至會造成該病的免疫失敗 ,比如 :雞球蟲病 、雞馬立克病 、雞傳染性貧血 、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等等 ,因此在以上幾種病發病時 ,除了進行當前疫病的治療之外 ,還應密切關注新城疫的免疫效果 。